一次过冷层状云催化云迹微物理特征的卫星遥感分析

ANALYSIS OF SATELLITE OBSERVED MICROPHYSICAL SIGNATURES OF CLOUD SEEDING TRACKS IN SUPERCOOLED LAYER CLOUDS

  • 摘要: 利用卫星反演技术, 通过卫星观测到的一次人工增雨催化作业后形成的云迹线个例,分析了云迹线与其周围云的光谱特征、亮温、亮温差、云顶粒子有效半径等云微物理特征, 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差异, 揭示了这次过冷层状云催化的微物理效应. 云迹实际上是持续时间超过80 min、宽和深分别约为14 km和1.5 km的云谷. 云迹周围的云顶粒子有效半径为10-15 μm, 而云沟内的粒子在15-24 μm变化. 周围云体由过冷滴组成, 中间可能夹杂了一些低浓度的冰粒子,云沟内云的主要成分是冰.和周围未被催化的云相比,0.6 μm通道的光谱反射率, 在云沟处有明显的增加, 而3.7 μm通道反射率在云沟内是降低的, 尽管其绝对变化幅度不大, 但其相对变化幅度较大. 随着播云时间的增加, 云沟深度、宽度逐渐增加, 云沟内和周围云体的温差逐渐增加, 对通道4和5而言, 在最早催化部位, 最大分别达到4.2 ℃和3.9 ℃,4和5通道之间云沟内的亮温差也是随冰晶化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最大为1.4 ℃,而云沟周围云为0.2-0.4 ℃.云沟的形成、云沟内云顶温度的增加和4,5通道之间亮温差的增加,都足以说明被播云体变薄,其原因是由于云顶降水使得云内的水流失,云顶下降.云顶冰晶化、冰粒子增长成降水造成云顶下沉,是云沟形成的主要原因.对于本次播云作业,晶化作用在播云22 min后逐渐显现.在播云后38-63 min,有新的水云在云沟的中间部位生成,可能是由于冻结潜热释放引起的上升运动所致.而新生水云在形成较早的云迹中没有出现,这些较早形成的云迹在80多分钟的整个观测期间持续扩散.最终,在周围云从外向云沟内的扩散过程中,云沟开始消散.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