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rastive analysis of drop size distribution before and after monsoon onset of 2018-2019 in Southern coast of Fujian
-
摘要:
[目的]为研究华南前汛期季风爆发前后闽南地区的雨滴谱特征差异,[资料和方法]利用2018—2019年厦门站和同安站4—6月的降水现象仪资料,对比分析了季风爆发前后闽南沿海层状云和对流云的雨滴谱分布和微物理参数差异。[结果]结果表明华南前汛期闽南沿海层状云降水占比明显高于对流云降水,但对流云降水的滴谱分布更宽,峰值粒径以上的各粒径区间粒子浓度均大于层状云降水。不论层状云还是对流云降水,2018年季风爆发后均表现为质量加权平均直径Dm减小,广义截距参数Nw增大。2019年季风爆发后Dm增大,层状云的Nw减小,对流云Nw增大。两年整体呈现相反的演变趋势。[结论]层状云的降水率R和液态水含量W的演变趋势与Nw一致,而对流云的R和W与Dm一致。闽南沿海雨滴谱微物理参数接近于华南沿海,与华东区域相比,整体浓度更高,粒子尺度略小。Z-R关系拟合表明季风爆发前后层状云与对流云的拟合系数、判定系数具有较大差异,其中对流云拟合效果相对更优。基于Z=300R1.4公式的定量降水估测对层状云降水和量级较小的对流云降水整体上存在不同程度的低估,对于量级较大的对流云降水存在高估。探讨了环流形势对雨滴谱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绝对水汽含量可能会影响粒子数浓度,而西南风等动力条件和CAPE等热力条件会通过影响对流的高度和降水的微物理过程,进而可能会影响雨滴谱分布。
-
关键词:
- 季风爆发,雨滴谱,Z-R关系
-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5
- HTML全文浏览量: 0
- PDF下载量: 27
- 被引次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