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s of 10–20-day and 30–60-day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s on 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 during the pre-flood period in southern China and associated mechanisms
-
摘要:
[资料和方法]利用中国气象局发布的《区域性重要过程检测和评价业务规定》中对省级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统计数据、NOAA 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降水资料、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以及 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目的]本文探讨了10–20天和30–60天两类低频振荡对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的相对重要性,并基于尺度分离的水汽方程和垂直速度方程诊断了相关物理机制。[结果]结果表明,10–20天准双周振荡对暴雨强度的影响较为显著,而30–60天季节内振荡与暴雨持续时间相关性较高,这表明持续性暴雨事件与低频降水的发生和演变关系密切。通过对低频降水的热力和动力过程诊断,发现10–20天低频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为水汽平流过程,而导致水汽平流正距平的主要原因是10–20天风场和背景水汽场的相互作用;而对于30–60天低频降水而言,水汽平流和水汽辐合均为扰动水汽的累积提供了正贡献,但其中水汽平流更为重要,其主要来源于平均风场和30–60天水汽场的相互作用。有利于两类低频降水发生的动力条件,即垂直上升运动,其主要源于平均风场和扰动涡度场相互作用所引发的垂直涡度平流梯度。[结论]以上结果显示,提高模式中低频振荡与季节平均状态尺度相互作用的刻画能力,是改进预报持续性暴雨的关键基础。
-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5
- HTML全文浏览量: 7
- PDF下载量: 13
- 被引次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