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  第30卷  第4期

摘要:
本文用统计方法研究1930—1939年期间逐月北半球气压偏距中心的活动规律.发现同一月份的气压偏距中心在北半球某些地区有集中出现的情况,这些集中地区如在阿拉斯加的南方、大西洋的东北部以及亚欧大陆的北冰洋沿岸.这些地区可以认为是北半球环流异常的关鍵性地区.绝大多数的偏距中心在逐月之间可以发现它们的联系.在过渡季节,大多数偏距中心自西向东移动.在偏距中心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本文还讨论了北半球某些地区的气候特点.
摘要:
本文提出一个利用相关散布图制作长期天气预报的方法,试验结果指出准确率甚高.
摘要:
本文简要地陈述了若干长期天气过程的特征及表征长期天气过程并用之于长期天气预报的方法.
摘要:
本文介绍了运用天气型的活动规律性制作两个月长期预报的试验结果.敘述了天气型类划分的原則、天气型类活动规律的探讨、以及制作长期天气预报的程序.根据两次试报检查,无论在天气形势预报和天气状况预报上,內容都比较具体,预报结果与实况很一致.
摘要:
本文根据北半球500mb 月平均年际变高的分析,发现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年际变化具有周期性的振动.从而提出了一个500mb 月平均位势高度值的预报方程.即:Hn=H-1/2(Hn-1-Hn-2).验证了四年的预报效果,平均相关系数为0.65.
摘要:
在本文里讨论了下列四个问题:1.季风的分布.用季风指数的分布明说我国东南部分是季风最强的区域,华北季风较弱,东南沿海也有一条狹窄的季风较弱的地带,这说明了季风强度的分布是很复杂的.2.季风场.在中印之间发现有一条明显的季风界线存在,季风界线的产生是与西藏高原的影响分不开的.对中国和印度季风的物理性质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并从季风观点将中国分为三个不同的气候区域.3.季风变换.季风变换和南支西风急流的形成和消失有密切关系,对它们有決定性影响的不是西藏高原的动力作用,而是亚洲大陆的热平衡条件,后者还决定了整个东亚和太平洋区域大气环流的季节性突变过程.4.季风的振动.季风的强弱经常是在变化的,利用苏联王根敢(Г.Я.Вангенгейм)的环流型对照分析,发现远东的季风的世纪变程和环流型的世纪变程基本上是相同的.
摘要:
本文扼要地叙述了苏联著名天气气候学家格·雅·王根盖教授所创立并为阿·阿·格依尔斯教授所发展的大型环流长期预告方法的原理.目前这个方法正用于苏联两极研究所编制季节、月和两个基本天气过程的中长期天气预告,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本文附录中刊有北半球环流型逐年逐月的资料,可供我国长期预告工作者参考应用.本文是根据格依尔斯教授在苏联列宁格勒水文气象学院笔记以及这个方法的有关文献写成的.
摘要:
世界上第一个天气图长期预告方法为苏联杰出的天气学家穆尔坦诺夫斯基所奠定.这个方法从1922年多起一直作为苏联的正式方法在中央预告研究所編制季节、月和自然天气周期的中长期天气预告.应该指出,这个方法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发展阶段,因此本文作者在有限的篇幅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发展的主要阶段上,并扼要地概括了各主要阶段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对最近几年来这个学派取得的研究结果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企图通过本文使我国长期天气预告工作者对这个方法的发展有一个轮廓而系统的了解.本文作者向他的科学指导教授阿·阿·格依尔斯表示无限的感谢,因为当作者学习这个方法时格依尔斯教授会给予无微不至的帮助和教导.
摘要:
本文研究了涡度方程(∂/∂i+α∂/∂λ)Δz+β(θ)∂z/∂λ=0的始值问题,其中Δ=1/sinθ ∂/∂θ(sinθ∂/∂θ)+1/sin2θ ∂2/∂λ2方法是先用特征线法问题将化为积分方程,然后再对积分方程施行逐次迫近,从而证明了问题的适定性,并提供了求解的步骤.这方法可推广到更一般的方程.
摘要:
通过对实际资料的分析,作者发现,在0—70°N 地区北半球500mb气候平均位势高度沿纬圈的平均值,不论冬夏,都可以很准确地用四参数来表示,其误差小于10位势米.对用三参数和二参数表示的情况也作了此较.最后还用三参数计算了逐月的气候平均情况和个别月份逐日的情况,并指出了某些特征.
摘要:
通过计算,如取m≤36,n—m≤20,北半球地形一般可以相当精确地用球函数来表示.计算表明,除高纬度地区外,地形高度沿纬圈平均的相对误差都在0.33%以下.在计算过程中,作者还给出了检查错误的公式.对计算结果也进行了讨论.
摘要:
本学报本年第一期曾发表伍荣生同志“变压风假定下垂直运动计算方法”一文.该文发表后朱抱真、施鲁怀等同志曾几次致函本编委会对此文提出意见,伍同志提出两次答复.鉴于来往函件比较长,占篇幅太多,问题也比较明显,因此数次来往函件均不拟刊登,而由编委会加以总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