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  第47卷  第4期

摘要:
中国与澳大利亚的领土面积很接近,跨越经度大致相同,所处纬度数也差不多,但是人口、历史和社会结构则有极大差异.在过去的十五年间,两国合作迅速发展,作为人类活动中必然进行国际合作的领域之一——气象更是如此.本文简单地对比了两国气象发展的历史和目前状况,并概述了1985年两国开展双边气象合作以来所执行的项目的主要内容.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了斜压基本气流中中尺度对称型扰动发展的问题,旨在揭示中尺度扰动发展的内在本质.文中应用WKB方法,分析了二维动量无辐散近似下的扰动方程.结果是,中尺度扰动波包对称发展的原因是基本场的不均匀热成风偏差和非定常性.
摘要:
本文用参数化方法研究积云凝结加热对海陆风的作用.第一部分是线性理论,在静力稳定度参数和湍流扩散系数为常数时,加热使风场的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积云加热还起到修正静力稳定度的作用.第二部分是数值模拟,加热作用的主要贡献是使垂直速度增大,若海陆风是暴雨的触发机制,则积云凝结加热使这一机制加强.比较两部分结果,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但在风场的变化与加热场分布的对应关系上,两者是一致的.
摘要:
本文从包含摩擦耗散的非线性准地转方程组和包含摩擦耗散与大地形作用的非线性浅水波方程组出发,使用了Serrin-Joseph的能量方法,利用变分原理,分别用总能量和总位涡拟能导得这两个方程组的切变基流的非线性稳定性判据.
摘要:
本文用正压浅水方程和低阶截谱模式研究季风环流的动力机制,得出地转运动、地转偏差本身之间,地转和非地转运动之间以及地转运动或地转偏差与重力位势场之间的波与波非线性相互作用过程和大尺度外源强迫可能是季风环流维持的主要动力机制.
摘要:
在文中推得了广义涡度守恒定律,并利用此定律在一般情况下求得了广义位势涡度定律.它放宽了最初Ertel的位势涡度定律的限制条件.并对涡度拟能、螺旋性守恒定律的物理意义作了讨论,这些定律能够描述大气运动的重要动力学性质.
摘要:
本文利用稳定层结条件下的二维夜间边界层模式,研究了自由大气中的波动及热力稳定度对夜间低空急流的发展演变的影响问题,从而初步研究了自由大气中的波动对边界层大气的反馈作用.指出了自由大气的波动对于大气边界层结构有相当大的影响,对边界层低空急流影响明显.
摘要:
本文提出一种光学遥感大气气溶胶特性的新方法.由多波段望远光度计观测的太阳直接辐射和太阳所在地平纬圈天空亮度的相对分布值,同时反演出气溶胶散射相函数,整层大气的光学厚度随波长的变化,进而用“库”方法反演出气溶胶粒子的尺度谱和折射率的实部和虚部.对比平行观测的结果表明,光学遥感方法所得的结果是可信的.本文同时也讨论了北京地区大气气溶胶的光学参数在不同季节的变化.
摘要:
本文对美国的CAC南方涛动指数进行了相关分析、因子分析、模糊聚类、主成份分析.指出,月指数可分为二组:1-4月,5-12月,它们的持续性和相关性不相同.还指出,强弱南方涛动可以用涛动指数的第一主成份来定义.此外,用1951-1984年的月资料讨论了南方涛动指数与当年1月到来年12月的500hPa位势高度场、月平均纬圈高度、月平均纬际高度差、大气活动中心以及大气环流特征量的相互关系.分析表明,在涛动低值年的前期4月份75°N以北的500hPa位势高度明显偏低,5月份偏高;低值年4月第一谐波槽位于东半球并且方差贡献小,5月份一波槽方差贡献大,高值年相反.500hPa位势高度在4-5月的这种变化是涛动在高纬度的一个早期讯号.最后,我们建立了一个涛动指数的统计预报模式.利用这个模式可成功地预报出1986年的弱涛动并发生El Nino现象.
摘要:
本文用1965年,1976-1985年夏季(6-8月)500hPa逐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的复经验正交函数(CEOF)展开讨论了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振荡特征.发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要存在15-20d以及10d左右的振荡周期,它们一般都是从西太平洋的东部(180°E)向西部(110°E)传播的,其速度为5-7long./d.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10d以下的短周期振荡一般自西(110°E)向东(180°E)传播.其东西部的振荡呈反位相.15-20d周期的振荡能量主要集中在西太平洋东、中部(150-170°E),而10d左右周期的振荡能量主要集中在西太平洋的西部(120-140°E).一般6月下旬至7月中旬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低振荡能量期,而7月中旬以后有一段高振荡能量期.
摘要:
近年来,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温变化对东亚地区大气环流及地面气象要素的影响的研究受到很大的关注[1-5].本文试图分析这一地区海温变化对我国夏季雨日的影响,选择月雨日作为地面要素的代表,一方面是由于雨日对农作物生长关系密切,另方面在统计处理上,雨日较降水量更好地遵从正态分布.一些研究也认为月降水频数比月降水量更好处理一些[6].本文提出用相关矩来代替相关系数在研究两个不同气象要素关系中具有更多的优点.
摘要:
卫星观测的OLR(射出长波辐射)资料已在大气环流变化及气候异常的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试图利用美国气候分析中心所提供的9年NOAA卫星所观测的OLR资料,对长江流域的夏季雨量的估算进行试验并对旱年、涝年的广大低纬地区的OLR特征进行诊断分析,为卫星资料应用于长江流域的旱涝分析预报作一初步探索.
摘要:
近年来,采用数值方法进行长期预报和气候异常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这些研究多是沿用了中短期预报的概念和方法,由于长期天气系统是一个强迫耗散的非线性系统,而“耗散系统最终将趋向维数比原始相空间低的极限集合——吸引子,许多自由度在演变过程中成为‘无关变量’,最终剩下支撑起吸引子的少数自由度”[1].如果不考虑系统的极其复杂的暂态行为,我们自然可以把这些‘无关变量’去掉,从而把高维动力系统简化成低维动力系统.这个解释H.Haken称做随动原理[2].本文的目的旨在应用上述原理探讨长期天气异常演变的宏观描述方法.我们希望这里提出的概念和方法将有助于建立有效的长期数值预报模式.
摘要:
早在本世纪初,人们就已发现大气环流存在遥相关现象.Wallace等[1]从北半球冬季500hPa月平均高度场总结出5种遥相关型.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表明遥相关型是正压不稳定及Rossby波在球面上频散的反映[2,3].由于Rossby波频散是定性估计大型环流中期变化趋势的基本思路及500hPa候平均图是中期预报的基本工具,因此,分析500kPa候平均高度场的遥相关是有意义的.
摘要:
逐步回归周期分析[1]是针对方差分析的不足而提出的一种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作者[2]将其应用于长期预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着某些缺陷,其主要表现在实际应用时,随着预报时效的增长,预报效果明显趋于不稳定.这里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某些时间序列本身的周期性不强,所选的周期显著性水平低,此时则不宜单纯用周期分析外推做长期预报,对此,作者已在另文中作过研究.二是在逐步回归周期分析预报模型中,回归系数取为固定的参数,而天气系统则是时变系统.
摘要:
本文用麦申豪尔(Machenhauer 1977)的非线性正规模初值化(简称NMI)和动力正规模初值化(简称DNI)案进行比较试验.试验分别在一层谱模式、多层谱模式以及四维同化系统中进行试验.试验的结果表明:在一层谱模式上NMI比DNI稍好,而在多层谱模式上则DNI比NMI稍好.在四维同化系统中对分析的拟合结果进行比较,总的来看DNI稍好于NMI.
摘要:
国内外有关专家从海气间相互作用对厄尼诺事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认为与厄尼诺有关联的秘鲁海岸外的海面温度上升,是由于东南信风减弱而引起的冷水上翻的减弱(Bjerknes,1966;Wooster和Guillen,1974).然而,E.M.Rasmusson等指出,日界线以东(140-170°w)沿着赤道,风距平出现的东西减弱不是在厄瓜多尔-秘鲁沿岸海温正距平之前,而是在它之后.C.S.Ramage等通过统计,在单侧检验15%的水平上没有拒绝海面温度与风速无关的零假设.